生态修复研究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使其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设(Eco-build
简称ECO) |
生态建设指的是在已有的生态系统上进行优化和调整,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其中.生态系统的保育和重建是一个基本的生态建设任务,旨在维护或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结构、功能和进化进程。 |
生态恢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 |
生态恢复是指帮助恢复和管理生态完整性的过程,生态完整性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结构、区域和历史关系以及可持续文化实践的变异性的关键范围
[1]。生态恢复是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
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
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mediation)主要是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生态修复的顺利施行,需要生态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栽培学和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的参与。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维护涉及生态稳定性、生态可塑性及稳态转化等多种生态学理论。 |
生态重建(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
生态重建是指依靠大规模的社会投入对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整治,包括改造导致生态恶化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迅速提高土地生产力,并使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 |
生态改建(Ecological
Renewal) |
|
生态改良(Ecological
Reclaim) |
|
生态修复的对象是生态系统,因此,需要了解生态系统的一些基本属性,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物理化学环境、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需要了解生态系统的优势物种或旗舰物种,还需要认识生态稳定性、生态可塑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稳态转化等。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生态修复的目标,才能制定有效的生态修复措施与技术组合。
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mediation)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生态修复的顺利施行,需要生态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栽培学和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的参与。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维护涉及生态稳定性、生态可塑性及稳态转化等多种生态学理论,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恢复、保护和改善受到破坏或退化的生态系统。它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土壤修复、水体修复、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一、土壤修复
1. 土壤污染治理: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2. 土壤改良:采取土壤改良措施,如添加有机肥料、石灰、磷肥等,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提高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养分供应能力。
3. 水土保持:采取措施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如建设梯田、植被覆盖、建立防护林带等。
二、水体修复
1. 水质净化: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如悬浮物、有机物、营养物等。
2. 水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或恢复湿地、河流、湖泊等水生态系统,提供适宜的生境和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
三、植被恢复
1. 森林恢复:进行人工造林、自然恢复和森林保护,增加森林面积和森林密度,改善森林结构和功能。
2. 草地恢复:进行草地的恢复和保护,包括草地的种植、管理和保育,提高草地的覆盖度和生产力。
3. 湿地恢复:重建或恢复湿地,如沼泽、河口湿地、湿地草甸等,提供适宜的生境和栖息地,促进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
1. 物种保护:采取措施保护濒危物种,如建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等,保护物种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2. 生态连通:建立生态走廊和生物通道,促进不同生境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提高物种的迁移和扩散能力。
在进行生态修复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方案和计划,并结合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实施。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生态修复过程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修复措施和方法,确保修复效果的实现。
|